你聽過「厭世代」嗎?
出生於1990至1999年之間,正值20初頭至30初頭,
有的人剛出社會、開始找工作,有的人步入家庭、結婚生子,有的人創業,
他們儼然都已經是這個社會的生力軍。
但同時間,這群人的身上卻已經貼滿了許多刻板印象標籤——
厭世代、魯蛇世代、青貧族、躺平族、佛系青年、水蜜桃族、草莓族...
社會認為他們不想努力,只想躺平,整天只想抱怨,自怨自艾、自憐自憫。
1990年代的我們出生於台灣經濟的黃金期尾巴,
但經過20年,我們卻在停滯、甚至衰退的大環境逆流求生;
我們想要複製上一代父母的奮鬥史,努力讀書考大學、努力工作賺錢、努力活出自己的生活,
以為「努力」就能換來安穩的一切;
但實際上是,每月的收入扣除了生活費、房租、水電、孝親費等等,
能運用的資金大約僅剩三分之一,更別論剛出社會卻已經背負十幾萬學貸的新鮮人,
真正能存下的存款...寥寥無幾。
看來「努力」似乎已經換不到跟上一輩一樣的「好好過日子」。
雖然以上聽起來很厭世,但身處於這個世代的我們,
真的就這麼不想努力,每天只想躺平嗎?
《遠見》於2019的調查中顯示(*註1),
台灣這群青壯年——1990s的我們,正在撕下這世代的刻板印象標籤。
資料中顯示近九成的青壯年有儲蓄或者投資理財的規劃僅一成的人沒有餘力儲蓄。
研究也顯示,55.8%的人在「多賺點錢」與「實現個人理想」之間,傾向前者為工作考量。
而時不時還是能在社群上看到許多人分享在這高壓環境、緊縮的資源之下,
想盡辦法的斜槓、開啟副業,只為存到屬於自已的第一桶金。
身處於這個經濟不友善的環境,
我們想方設法地在充實自己——或是自己的存款簿。
普通家庭出身的我們,也許很難不靠父母的資助、
只靠自己的力量就阿莎力的丟出頭期款,更別說全款了。
普遍還是有許多人畢業後選擇繼續住在家裡、帶家裡的便當節省伙食費、住宿費,
努力省點錢,看能不能為自己的頭期款多存那麼一丁點,幫自己的未來做一些努力;
也有許多人過的很知足、平凡,因為成功的定義不是只有「事業有成賺大錢」,
生活平安順遂,一切安穩就很好,知道自己的心之所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才是重點。
而身為1990s的我們,或許也不是「厭世」,只是有那麼一點點無奈,
無奈現在的環境就是這樣、無奈打開荷包的時候錢錢就是這麼少,
但還是努力的工作、努力的存錢、努力的累積自己,
想辦法在自己的領域去發展自己,讓自己發光發熱,
讓自己過往累積的所有經歷都成為一種養分,幫助自己走向一個更對的方向,
過程稍微痛苦一點也沒關係,因為會覺得「哇,原來自己還有這麼多的可能性」。
「扛得起是毅力,抗得起是實力。」
1990s的我們,擁有的除了毅力以外,還有最堅強的「抗實力」。
更多1990s的心聲:點我看
*註1:參考《遠見》2019青壯世代調查,揭密90後年輕人價值觀之數據內容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